周建国26
“这个村支书胆子太大了!”河南驻马店,98后村支书带领村民五天五夜挖出2000米沟渠抗旱,成功引水浇灌了3000亩地!网友:事实证明,基层干部真正为民着想,只要想干就没有干不成的事!
河南驻马店郭庄村那片玉米地,2023年夏天差点渴死,天太毒了太阳像烧红的烙铁悬在头顶,驻马店气象站连发二十多天高温预警,雨水比往年少了六成。
地里的玉米叶子卷成细绳,一碰就碎,村民郭长顺{化名}蹲地头,把烟头狠狠摁进干土里,声音发哑:“再等不来雨,这些苗就全完了,眼看到嘴的粮食啊!”
二十六岁的村支书刘扬帆,那阵子耳朵里灌满了村民的焦灼话,一亩地浇透要两车水,一车三百块。
郭庄两千多亩地,算下来全村砸锅卖铁也填不上这个窟窿,村委开会,老会计把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,头摇得像拨浪鼓:“这钱,村里掏不起,更不能摊到户上。”
刘扬帆站在村委门口,眼睛死死盯着远处那条沙河。河里有水,地却快渴死了。他猛地转过身,吐出两个字:“挖渠!”几个村干部愣住了,那河离得远,中间隔着旱塬、小路,还连着邻村的地界。
“两里多地,咱这群老胳膊老腿……”有人嘀咕。刘扬帆没多说,只把旱情图往桌上一拍:“不挖,就等死!挖,还有活路!”
第二天天不亮,村头大喇叭响了,七十多个村民扛着铁锨走出来,一半以上是头发花白的老汉,刘扬帆第一个跳进干裂的地里,锹尖磕在硬土上,火星子直冒。
村里的妇女们支起大锅熬绿豆汤,送饭的老人拄着拐杖,蹒跚着往工地走,汗水顺着黢黑的脊梁沟往下淌,滴进土里,瞬间不见踪影。
最难挖的是那段石头地,铁锨挖下去,震得虎口发麻,只留道白印,刘扬帆找来台小破碎机,机器轰鸣着啃开硬壳,村民紧跟在后,用锹用筐把碎石运走。
第三天下午,乌云压顶,豆大的雨点砸下来,刘扬帆抹了把脸上的泥水,自己跳进齐膝深的泥水里继续挖,村民见了,纷纷扯起衣襟蒙住头,跟着冲进雨里。
第五天傍晚,最后一锹土被铲开,沙河水顺着新挖的渠,拐过最后一道田埂,呼啦啦涌进干裂的玉米地,人群跟着水流跑,有人举着手机拍,手抖得厉害。
刘扬帆站在渠口,拧开矿泉水瓶猛灌几口,抹抹嘴,“有水,庄稼就活了,不白干!”郭长顺踩进泥水里,蹲下身,看着水流漫过田垄上那些狰狞的裂口,肩膀一点点松下来。
人群里有人喊:“恁瞅,水真来了!”声音不大,却像石头砸进水里,激起一片带着哭腔的笑。
消息传到网上,视频里晒得黢黑的小村官,拄着锨喘粗气的老汉,戳中了无数人的心。
一条评论被顶到最前:“这代年轻人,真扛事!”几天后,驻马店市委书记踩着泥路走进郭庄,站在渠边,他当场拍板:水利部门支援,建硬化水渠,再沿渠修三个泵站。
郭庄这条土渠,像面镜子,照出中国农田水利的老底子,农业农村部2023年数据摆在那:全国近四分之一的农田水利工程,带病运行。
河南过去三年修了四万多公里新水渠,可偏僻村子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梗阻,还在那儿卡着。郭庄人用铁锨挖开的,不只是引水道,更是盘踞多年的“老大难”的死结。
全国村支书平均年龄五十四岁,这个数字背后,需要更多像刘扬帆这样年轻的肩膀,基层从不缺难题,缺的是破局的胆子。
一条水渠流进干裂的土地,也流进人心。它证明,只要真把老百姓的口粮揣在心窝里,再硬的骨头,也能啃下来。
田里的玉米叶子舒展了,郭庄人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,终于落了地,水渠还在那儿流着,流过田埂,也流过中国乡村正在生长的希望。
信息来源:2025-08-06 11:13·网信虞城


